立足生活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却在不同程度上与学生生活发生了偏离。
(一)思想政治教育偏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在谈到20世纪儿童教育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纪律的行为而获得自我满足”[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在偏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规范与原则建立起了一个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世界,生活气息不足。在这个世界中,多数学生只是迫于学校的制度和学分的要求,被动学习,甚至只是装装样子,对于教育内容并没有真正接受与认可。另一方面,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学生们依然按照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准则行事。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道德情感,反而造就了一些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偏离生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过于理想化
偏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设置上体现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偏向,过于注重方向性,缺乏具体性和层次性,陷入了片面强调长远目的、忽视现实性,片面强调社会目的、忽视个体性,片面强调统一目的、忽视差异性的误区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需求。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甚至异化为一个唱高调的“形象工程”,导致了与学生生活偏离,丧失了真实性和感召力。
(1)忽视生活的现实性,片面强调长远目标
生活具有现实性,即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会受到其现阶段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生活的现实性,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构建了一套在当前不可能实现的长远教育目标,而且缺乏对长远教育目的的层次分解和逐步引导。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目的不仅跨越了当前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也排斥了生活中的现实可能性和人们的合理需求,就像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一样,由于缺乏扎实的根基而成为虚幻的事物,不仅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感和挫败感,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实指导,使学生只知道理想化的标准是什么,却不知道怎样处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