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松涉在1983年出版了《物象化论的构图》一书,此书是他1969年至1983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物象化”问题的相关论文的一个结集。1982年,广松涉已经出版了阐释自己哲学体系的主要论著《存在与意义》的第一卷[3],所以《物象化论的构图》这本文集的出版,至少明示了物象化范式是进入“广松哲学”的真正入口。在我们看来,这本文集中部署为第二章,也是写于1983年的《物象化论的构图与适用范围》[4]一文是全书的核心。广松涉自己也说,此文为本书的“主干部分”。
广松涉在自序一上来就说道,“‘物象化(Versachlichung)论的构图(Verfassung)’,对笔者来说,既是理解马克思的后期思想的重要钥匙,同时也是作者本身所构想的社会哲学、文化哲学方法论的基础”[5]。广松涉在文本写作中,比较喜欢使用来自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德文概念来标识自己思想构境在德国思想史进程中的刻度和关联。这有两个重要的定位:一是物象化概念为他用来指认马克思中后期思想(准确地说,是1845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的科学方法论的范式,这是取代青年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异化论的方法论转换的质性定位;二是这种对马克思的方法论解读构成着广松涉自己全新哲学构境的基础,这是一个他与后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关联的定位。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第一个定位。
在广松涉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materialistische Auffassung der Geschichte)[6]不是狭义的历史观,即斯大林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结果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是作为历史科学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这是精准的重要辨识。广松涉在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时,将其特别指认为马克思对近代“主体—客体模式”(Subjekt-Objekt-Schema)的根本超越。请注意,这显然是认识论视位,虽然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逻辑构架中,认识论(逻辑学)就是本体论(辩证法)。在广松涉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教训,在黑格尔自以为用绝对唯心主义一元论根本弥合了费希特“自我”与“非我”的二元分裂的缝合处,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在本体论的不可见裂口中嵌入了中介性的社会关系。我们注意到,为此广松涉主要谈及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第六条中那一名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n seiner Wirklichkeit ist es das Ensemble der gesellschaftlichen Verh?ltnisse)。”[7]依广松涉的解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直接受到了赫斯的影响,即从那个将交往关系视作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转向“一定的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本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