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物化:卢卡奇对马克思的术语“发明”

字体:1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之批判逻辑的阐释影响巨大。特别是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深刻揭示,彰显了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力量,奠定了后来新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潮的基本思路。然而,正是这个“物化”概念,表面上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拜物教批判理论紧密相接,实际上又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理论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耦合性。再加上后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西方引发的热潮,使得许多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原初语境中的物化、异化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意味着什么?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及其性质究竟如何?)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思想的推进注定包含着概念的创新阐释,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我们不加区分地将后人的阐释误认为前人的本意,则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其实,卢卡奇自己后来也意识到了他的物化概念所带来的混乱。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1967年版序言中,他说:“物化(Verdinglichung)现象与异化现象有着紧密联系,但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概念上,两者都不尽相同,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这两个词却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3]因此,有必要重新回到卢卡奇的文本中,先看一看他的“物化”究竟是怎么被使用的。

由于汉译的缘故,卢卡奇所使用的德文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译本中的“物化”并不是准确对应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先对相关概念做一点说明。这里至少涉及三个各不相同而又紧密相关的概念:Vergegenst?ndlichung,Versachlichung,Verdinglichung。

这三个概念在德语构词的方式上极为相似:Vergegenst?ndlichung发源于名词Gegenstand(对象),这一名词派生出形容词gegenst?ndlich(对象性的),进而加动词前缀ver-构成动词vergegenst?ndlichen及其名词化形式Vergegenst?ndlichung,一般译为“对象化”。与之相似,Versachlichung来源于名词Sache,Verdinglichung来源于名词Ding,进而分别构成形容词versachlich、verdinglich以及动词versachlichen、verdinglichen。名词Sache和Ding都是德语中极为常见的概念,一般来说都可以翻译为“物”,但在不同思想家那里,又有十分细致甚至重要的含义区分(例如,康德的“自在之物”即为“Ding an sich”,而黑格尔针对性地提出的“事物自身”则是“Sache selbst”)。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不同译者将Versachlichung译为“事化”“事物化”“物象化”,而将Verdinglichung译为“物化”。然而,由于以往缺乏对这几个概念的重视,在马克思、卢卡奇等人著作的汉译本中,这几个概念的混译现象十分普遍,如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汉语的“物化”实际上有的是Vergegenst?ndlichung,有的是Versachlichung,有的是Verdinglichung,有的是Dinghafte Sein 或者Dinghafigkeit,同时还有Versachlichung被译为“对象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以往从汉译语境所总结出来的卢卡奇所谓“物化”概念的多重含义,注定存在诸多的误解。特别是汉译本中将Vergegenst?ndlichung,即“对象化”,误译为“物化”的段落,均不代表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的原意,是附着在这一理论名下的需要加以澄清的误解。对象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逻辑中的意义,是需要另加详述的一个复杂问题,在这里暂时不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