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三、什么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

字体:16+-

在日本传统的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其特殊性,这与该用语的日文译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平田清明认为,日语中的“市民”概念是一个完全没有历史沉淀的外来译语,所谓“bourgeois”指的是中世纪自由城市(bourg)中的人(gens)。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从领主控制的农村中脱离出来、自由地形成城市的商人与手工业者,同时还具有主体通过斗争获得主权成为自治人的人格特征。而在日本的日常话语中的“市民”,指的一般是明治之后市町村制中的“市”这一行政区内的居民。此时的“市民”,实际上是该行政区的拟主权持有者,即该地区的居民,基本等同于拟“公民”(citoyen,法语),在含义上已经脱离了欧洲语境中的意义。

由于日本原本就没有区分“市民”(bourgeois)与“公民”(citoyen)两个概念,因此很容易将两者视作同一概念,将“bourgeois”译成日文中的“市民”,而这正是产生这种混乱的源头。不仅如此,平田认为欧洲的市民是私人个体,当其私人性获得政治自治的支持后,私人个体将自然而然向资本家的私人转化。因此,市民实际上是价值关系向资本关系的自我转化的人格承载者。鉴于此,平田清明认为无论是译作“布尔乔亚”还是“市民”,都避免不了其局限性。“布尔乔亚”的译法排他地表示了向资本家转化过程完成之后的私人,而“市民”的译法则指向资本家转化过程之前的私人。[12]在传统的日本学界,“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词常被译作“布尔乔亚社会”,而此时的“布尔乔亚”概念基本等同于“资本家”概念,因此,日本学术界往往将“布尔乔亚社会”直接指认为“资本家社会”,这也使得“市民社会”“资本家的社会”“布尔乔亚社会”三种不同的译法在各种译本中交替出现。这种马克思著作的日文译版的最初状态让读者困惑不已,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本人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