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当代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1905年,萨特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15年,进入亨利四世学校读书,后随继父迁至法国港口城市罗舍尔,1920年又回到亨利四世学校;1924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录取,专业为哲学,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法兰西思想界风云人物的让-伊波利特、列维-施特劳斯等人;1931—1933年,在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勒弗尔的一所高中讲授哲学,后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一年,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召入伍,1940年,在前线被俘;1941年,获释回到巴黎,以写作的方式继续参与反法西斯斗争,期间不仅发表了许多作品,而且还同左派知识分子梅洛-庞蒂、波伏娃等人成立了名为“社会主义和自由”的团体;“二战”结束后,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其先是同共产党人关系密切,后因苏联的政治状况而同他们决裂,但他并未放弃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而是坚持“第三条道路”,晚年一直活跃在法国和世界的政治、文化舞台上,他的成就和品质为他赢得了“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美誉;1980年,在法国巴黎逝世。
萨特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自由之路》(1945)、《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1946)、《什么是文学》(1947)、《辩证理性批判》(1960)、《辩证主义与和平》(1968)、《共产主义与和平》(1968),其中,《辩证理性批判》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相结合,用“人学”辩证法取代唯物辩证法,由此形成其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