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要问,那种径直地达到本质,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当作多余的负担抛在身后的研究,究竟是否恰当。这种研究假扮它所不是的东西,它自称是科学的,却把科学中最基本的东西——本质与表面的区别——看作是毋庸置疑和无法研究的。它不想努力通过后退与前进的复杂过程去获得本质,因为这一过程将立刻把实在分裂为本质和表面,并把这种分裂实体化。相反,它不加研究就越过了现象的表层,以期认识本质并认识达到它的途径。关于“本质”直接性的思想错过了本质。它要寻觅本质的鹄的,却在无本质的东西,在纯粹抽象或鸡毛蒜皮中穷追不舍。
一个人,即使从未读过任何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那些以科学公式表述的经济现象规律毫无所知,也生活在经济实在之中,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这个实在。我们的研究也许应该从向门外汉提问开始?可是他的回答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问他“什么是经济”,那么,不管他谈出一番自己的看法,还是重复别人的老生常谈,他的回答都不过是在别处读到或听到的东西的回声。同样,他的经济观念,也很难是什么原始的东西,因为它的内容够不上称为实在。在生活中最接近经济实在,并在全部生活中经验着这一实在的人,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东西并不必然地具有正确观念。在我们下面的论证中,重要的不是人们如何回答经济问题,而是在一切提问和沉思之前经济对他们来说是什么,在作出阐释之前,人们对实在总有某种理解。这种前理论的理解本身是一个基本的意识层面,是文化与教养的基础。通过文化与教养,人们对实在的原始理解上升到概念性认识。有人认为,现象形态的实在对于哲学认识、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表面的可以忽略的东西。这导致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忽略了现象形态也就关闭了认识实在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