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尼丝·赫勒(Anges Heller,1929—),当代匈牙利哲学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1929年,赫勒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47年,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1955—1958年,师从卢卡奇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是卢卡奇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963—1973年,任匈牙利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77年,与丈夫费赫尔远走澳大利亚,在拉托堡大学讲授哲学和社会学;1985年,移居美国,成为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哲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瓦伊达等卢卡奇的学生,形成了以卢卡奇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后人称之为“布达佩斯学派”。
赫勒的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1968)、《马克思的需要理论》(1974)、《激进哲学》(1978)、《历史理论》(1982)、《超越正义》(1987)、《道德哲学》(1990)、《生态政治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福利》(1994)、《现代性理论》(1999)等,其中,《日常生活》是代表作。在《日常生活》中,赫勒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建构了独特的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从日常到类”选自《日常生活》,集中体现了赫勒关于从日常生活向类生活转变的基本观点。赫勒认为,社会变革不可能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到实现,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客观化的领域,是总体的人在其中得以形成的领域,也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日常生活有其内在的惰性,这种惰性植根于实用的和经济的结构之中,与那些超越纯粹实用性的思维相比,这是无法根除的惰性,同时,日常生活也有其内在的创造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也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特性,即类活动的特性;异质性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同质化是日常生活对象化的表现形态,没有异质性的活动,不可能再生产日常生活;没有同质化的过程,不可能再生产“自为的”对象化,同质化体现了与类的对象化的直接关系,体现了自觉和能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通过工作、道德、宗教、艺术、政治与法、科学与哲学等等的对象化层面上的类活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