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当代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1929年,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45—1954年,先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1954年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56—1959年,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师从阿多诺;1961—1964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64—1967年,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1971—1983年,任德国普朗克研究院“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所长;1982年,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社会学教授。
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理论与实践》(1963)、《社会科学的逻辑》(1967)、《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认识与兴趣》(1968)、《晚近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道德意识与交往行为》(1983)、《交往行为理论的预备性研究和补充》(1984)、《现代性哲学话语》(1985)、《后形而上学思维》(1988)、《商谈伦理学的诠释》(1991)、《事实与价值》(1992)、《包容他者》(1996)、《后民族结构》(1998)、《真理与论证》(2000)等,其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交往行为理论》是代表作。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以交往理论为框架的理论体系。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选自《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范性基础晦暗不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形式上表明了它在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地位,根本没有成为其所试图代表的科学理论的独特类型;历史唯物主义未能充分完成自己提出的普遍解释社会进化的任务,缺乏一种真正的理论反思,倒退为一种历史客观主义,为此,必须用交往行为范式取代生产范式,从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把马克思的生产实践概念拆开,用新的理论形式,即劳动与相互作用(交往理性活动)、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辩证关系重新组合,建构一种以交往为范式的新型社会进化理论,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普遍的社会进化理论,并达到它原来所确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