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上)

海德格尔

字体:16+-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思潮最重要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就读于弗莱堡大学,1914年以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6—1923年任马堡大学讲师,1923年回到弗莱堡大学任副教授,并成为胡塞尔的助手,1927年出版了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8年接替胡塞尔担任哲学教授,1929年出版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海德格尔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加入了纳粹党,10个月后黯然辞职;从此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出版了《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1936)、《世界图像的时代》(1938)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受到了政治审查,占领军当局取消了他的教师资格(1945—1951)。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技术的追问》(1950)等著作;1951—1957年,他被评为弗莱堡大学的荣誉教授,出版了《形而上学导论》(1953)、《走向语言之途》(1959)等著作;1959年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名誉市民称号,出版了《尼采》(二卷本,1961)、《技术与转向》(1962)、《路标》(1967)、《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75)等著作。1976年,海德格尔在出生地逝世。目前,海德格尔全集正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

在本卷中我们选编了海德格尔的两篇文章。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译自1949年出版的德文单行本《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这篇文章是海德格尔于1946年秋与法国学者让·波弗勒通信的正文,在发表此文时,作者又在若干处加以扩充。海德格尔在文中简要地回顾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及其思想基础,阐明了自己的学说与萨特学说之间的差异,也阐明了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及其在存在意义探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道主义是一种这样的形而上学立场:它将一种特殊的本质归属于人类,并由此使得人类的存在和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有所分别,甚至凌驾于其他任何别的事物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意识成为了哲学所关注的核心,并由此导致了种种主观主义或者观念论的错误。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的社会存在和其存在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就足以将近代主体哲学赋予人的那种“自主性”揭露为一种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