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下)

罗素

字体:16+-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20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罗素四岁时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1900年7月,罗素在巴黎国际哲学会议上遇到了意大利逻辑学家皮亚诺,在其数学逻辑系统中找到他多年来所寻求的“用于逻辑分析的工具”,从而使他在实现把数学还原为逻辑的技术可能性上打开了眼界。罗素对皮亚诺的技术进行改进,而后转到分析数学基本概念工作上。罗素于该年底完成《数学原则》的初稿,经过仔细修改于1903年出版,这部著作至今依然是数学基础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后,罗素和怀特海合作撰写《数学原理》,致力于将数学知识还原为逻辑学内容。他们相互交换草稿,共同订正。其工作的巨大成果分为三大卷分别于1910、1912和191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书选编的“摹状词”一文来自于《论指谓》发表多年以后出版的《数理哲学导论》(具体时间是1919年),论文中的观点基本继承自《论指谓》,但表达更为清晰流畅。罗素写作该书的缘起也非常有趣。当时他因为发表了一些反对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征兵政策的言论,结果惹上官司,身陷囹圄。在监狱里无所事事的他决定抓紧时间,写作一本关于数理逻辑及其哲学意蕴的小册子,而且他决定这次一定要将书写得通俗易懂,而不能够像晦涩的《数学原理》那样让公众望而却步。应当说罗素的努力还算是相当成功的。很多后世的分析哲学家在自己学术道路的起步阶段,都是靠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一书登堂入室的——而更有名声的《数学原理》,真正通读过的人反倒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