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然而,玻尔兹曼在1906年自杀身亡,这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参加了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在战场上完成了其成名作《逻辑哲学论》的初稿。后被意大利军俘虏,在意大利中部的卡西诺修道院度过了一段战俘生涯。维特根斯坦战后与罗素重新建立了联系,并出版了《逻辑哲学论》。当时他曾一度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已经通过这部小书而被妥善地解决掉了,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终于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短暂生涯。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做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学圈”成员石里克、魏斯曼等人,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时间大约在1928年春),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