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有一特别精神,即其为学也,根本注重体认的方法。体认者,能觉入所觉,浑然一体而不可分,所谓内外、物我、一异、种种差别相都不可得。唯其如此,故在中国哲学中无有像西洋形而上学,以宇宙实体当作外界存在的物事而推穷之者。“无有像”三字,一气贯下读。西洋哲学之方法,犹是析物的方法。如所谓一元、二元、多元等论则是数量的分析,唯心唯物与非心非物等论则是性质的分析,此外析求其关系则有若机械论等等。要之,都把真理此中真理,即谓宇宙实体。后皆同此。当作外界存在的物事,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推穷他,所以把真理看作有数量、性质、关系等等可析。实则真理本不是有方所有形体的物事,如何可以数量等等去猜度?须知真理非他,即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宇宙所以形成之理。故就真理言,吾人生命与大自然即宇宙,是互相融入而不能分开,同为此真理之显现故。但真理虽显现为万象,而不可执定万象以为真理即如其所显现之物事。此中意义难言。真理虽非超越万象之外而别有物,但真理自身并不即是万象,真理毕竟无方所,无形体,所以不能用知识去推度,不能将真理当作外在的物事看待。哲学家如欲实证真理,只有返诸自家固有的明觉,亦名为智。即此明觉之自明自了,浑然内外一如而无能所可分时,方是真理实现在前,方名实证,前所谓体认者即是此意。
由体认而得到真理,所以没有析别数量性质等等戏论。由此而中国哲人即于万象而一一皆见为真理显现。易言之,即于万象而见为浑全,所以有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无以物累心之患,无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即此等哲学其理境极广远幽深,而以不重析物的方法故,即不易发展科学。若老庄派之哲学,即有反科学之倾向。唯儒家哲学,则自孔子以六艺教学者,皆有关实用的知识。六艺者:一曰礼。凡修已治国与网维社会之大经大法皆具焉。二曰乐。制乐器,正音律,谱诗歌,于是而乐备,人心得其和乐,礼乐相辅而行。推礼乐之意,则通乎造化之奥妙,究乎万有之本原,而使人畅其天性,其绪论犹略可考于礼记之书。三曰射。修弓矢而教人习射,所以讲武事而御外争也。四曰御。车乘之用,平时则利交通,战时则为军备。五曰书。即语言文字之学。六曰数。即算学。孔门七十子后学,于社会政治的理想尤多创发,下逮宋明儒,注重格物穷理与实用及实测之学者,若程朱诸子,迄船山、习斋、亭林诸儒,代有其人。设令即无欧化东来,即科学萌芽或将发于中土儒家之徒,亦未可知也。然儒者在其形而上学方面,仍是用体认工夫。孔子所谓“默识”,即体认之谓;默者,冥然不起析别,不作推想也。识者,灼然自明自了之谓。此言其理唯是自明的,不待析别与推求,而反之本心,恒自明自了。孟子所谓“思诚”,所谓“反身而诚”,所谓“深造自得”,亦皆体认也。思诚者,诚谓绝对的真理,思者体认之谓,非通途所云思想之思。思诚谓真理唯可体认而得也。反身而诚者,谓真理不远于人,若以知解推求,必不能实见真理,唯反躬体认,即灼然自诚。深造自得者,所谓真理必由实践之功,而后实有诸己。由儒家之见地,则真理唯可以由体认而实证,非可用知识推求。但吾人在日常生活的宇宙中,不能不假定一切事物为实有,从而加以析别,故又不可排斥知识。宇宙间的道理本是多方面的,本是无穷无尽的,若执一端之见,一偏之论,必贼道而违理。儒家于形而上学主体认,于经验界仍注重知识。有体认之功,以主乎知识,则知识不限于琐碎,而有以洞澈事物之本真;有知识,以辅体认之功,则体认不蹈于空虚,而有以徧观真理之散著。万事万物皆真理之所显。故真理者,从其为事物之本真而言,即说为绝对;从其显现为万事万物而言,即绝对便涵相对,由此而说事物之理即真理之散著。故知识不可排斥,为其徧观事物,而真理之散著可征也。然则儒家其至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