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宗教哲学卷

德里达

字体:16+-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42年法国宣布取消阿尔及利亚犹太人的法国公民资格,他被迫辍学两年。这个经历对他心灵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伴随了他的一生。这种经历也导致了他思想中的怀疑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里达开始学习哲学,1952年他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德里达深入研究了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著作。

1967年德里达一下子出版了三本著作:《书写与差异》、《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在三本书中德里达都用到“解构”一词来描述他的工作,从此“解构”成为他的思想的标志。所谓“解构”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它通过一系列颇具争议的策略企图揭示意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德里达的主要目标之一乃是让人看到(大多数哲学家企图否认的)所有哲学写作不可避免的“处境”特征。哲学,作为一种书写,和其他书写一样依赖于说话者的运作。德里达著作的要旨是反对基础主义(antifoundationalism)。德里达的思想极具争议,所获得的支持和拥护都很激烈。

德里达20世纪60年代在高等师范任教,从70年代开始,他经常在美国的大学,主要是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任职,1974年参与哲学教学研究小组的组建,1982年参与组建国际哲学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至1984年,1983年起在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哲学学院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德里达在巴黎逝世。

继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之后,德里达在“信仰和知识”中提出今天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应该是什么样的。像康德那样把基督教的道德内容从其宗教信息剥离出来是不可行的,因为基督教的启示教给我们一些关于道德的本质性的东西。今天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必须同时来源于信仰和知识。我们要避免像黑格尔那样把绝对知识当成宗教的真理而把信仰行为撇在一边,也要避免像海德格尔那样以为神圣性和可启示性比神和启示更根本。信仰和知识之间不可公约,我们要忍受一个在信仰和知识之间的荒漠中的荒漠——一个不向有敞开的无——的熬炼。在这个荒漠中我们向一个完全无形的他者敞开,这样我们才臻于宗教的本意——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