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四、跨越“半现代”陷阱:中国道路面临的历史挑战

字体:16+-

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百余年中国现代化艰难道路的历史继续,也必然要面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教训和时代挑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现代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如何跨越“半现代半现代”陷阱。所谓“半现代半现代”,广义地说,从空间结构上看,就是指仅仅实现片层的现代性而不实现全面的现代性;从时间上看,就是仅仅希望停留在现代化的某一个阶段,而不想彻底实现现代化。然而,现代性制度趋向稳定,现代化过程则导致不稳定。“半现代半现代”僵化停顿的结果,就成为全面、彻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障碍,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是:大清朝和“中华民国”的相继崩溃,不是作为前现代或正统封建王朝的代表,而是作为正在努力走向现代化半途中的代表。换言之,他们都是在“半现代半现代”陷阱中垮台的。

众所周知,1840年后的大清朝,尽管面对外强压迫,某些仁人志士也曾经梦想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外强压迫、拯救中华。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推动“洋务运动”,也想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西方列强先进的现代化仅仅表现在“坚船利炮”等器物技术层面,而中华传统道统则是至上的,所以出现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片层来加强维护一个腐朽没落的大清皇朝。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准确预测中日现代化后来的命运,言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之所以有如此结论,是因为他看到中国的李鸿章来德主要询问的是有关“军舰大炮技术性能如何、售价几何”,而日本代表则深度全面考察德国制度和现代环境,了解德国之所以成为现代强国的原因。一个只关注现代化的物质结果,一个关注现代化的原因,其后的两国命运不幸被俾斯麦所言中。“甲午”一战,大清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曾经在《传统人与现代人》一书中所指出:再先进的物的现代化,如果在一批传统人手中,也将变成废铜烂铁。甲午之败惊醒国人:不改变制度,仅仅靠物的现代化片层是不可能奏效的。于是,有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但触动皇权根本,结果惨遭失败。进而,又有了在大清皇权封建制度框架内最后的改良努力:以立宪为中心的“晚清改革”或“清末新政”。虽然做了制度性的改革,如废科举、开办新学堂、鼓吹市场、司法与行政分离、筹建议会和实现三权分立,等等,几乎将“戊戌变法”主张照章全收,但由于依然触动了皇宫贵族的根本利益,立宪和政改半途而废,贪污腐化横行,官僚资本主义膨胀,根本无法满足人民对彻底现代化的强烈要求,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在走“半现代半现代”的征途上,大清朝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