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视域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反思

字体:16+-

如前所述,提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旨在深度解答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由时代、空间、学科、主体及研究路径等客观存在的差异而导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多样性格局,因为缺乏有机融合与内在贯通,正在变成壁垒森严,甚至相互割裂的碎片化状态,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因此,“整体性和统一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议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具体来说,“整体性和统一性”基于对以下五大问题的反思。

第一,对打破学科壁垒问题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成为一级学科,这必将对全面提升这一学科和领域的理论研究、平台和学术队伍建设水准,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设立了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五个二级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立10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等方面都已经获得了重大而可喜的进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在学科边界和视域划分上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尽管设计的初衷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涵盖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但是,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然还各自存在于哲学和理论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内,因此,跨一级学科之间的联系就被学科壁垒所切断。学科建设的不断强化形成各自的视域,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为日益强化的不同学科建设之间的森严壁垒所阻隔。“学科壁垒”是由“分类研究的学科化”“学科话语封闭化”两个递嬗强化的隔膜行动所造成的结果。所谓“分类研究的学科化”,是指理论界为深化研究而采取的学科分工方式,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等)”分别建制为不同的学科,使分类研究转变为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所谓“学科话语封闭化”,则是在学科建设和体系建构的推动下,各学科追求逻辑自洽、自成体系,进而产生自我划界、自设樊篱,彼此之间自说自话、各说各话,从而造成相互割裂、隔膜、森严的学科壁垒。这些学科是“片面的深刻”或“深刻的片面”:它们在深化某一方面研究的同时也在造就片面化的“视域偏好”,造成了对马克思思想出场统一整体的原初景象与本真意义的严重误解。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进程等统一性问题被各学科“严格的”话语“切割”“重写”为互不贯通的单线叙事。例如,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出场只与德国古典哲学有关,而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社会主义研究无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图景也被“切割”成哲学叙事的“自我独白”。同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只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有关,科学社会主义也仅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关。马克思的《资本论》也仅仅被看作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内在关联被遮蔽了。学科壁垒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本性的严重割裂和对本真意义的严重遮蔽,因此必须打破。打破壁垒的行动呼唤着研究视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