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地理

第五节 经济特征

字体:16+-

一、经济发展快,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资本严重不足

2000年以来,贵州已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不断加快。1978—2011年贵州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46.62亿元增加到5701.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75元增加到16413元。

表2.12 贵州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表(1978—2011年)

续表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等客观原因,贵州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低下。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快,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是贵州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经济总量指标看,贵州一般排在全国的第25~27位,但人均指标几乎都排在全国末位。2011年贵州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21%,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78%。

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6802.2亿元,比2011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5.3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56.79亿元,增长12.1%。

表2.13 201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排位(不含港澳台)

续表

二、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贵州经济的落后性还表现为在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很低。

表2.14 2011年贵州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与2006年对比)

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仍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149×104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3.4%。根据贵州省扶贫办提供的数据,2005年,按照当时标准统计的全省绝对贫困人口为265.13×104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为7.9%,低收入贫困人口464.83×104人,低收入贫困发生率13.9%。绝对贫困人口中极贫人口超过80%。

贵州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在贫困人口中,尚有40×104左右的贫困人口仍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收入水平低下,加上劳动力素质低,地方财政收入少,人均储蓄水平低,导致资本形成和供给不足,劳动生产力素质难以提高,进而又造成低收入状况的难以改变,使贵州经济发展陷入了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所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按照纳克斯的观点,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形成了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情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贵州目前的资本供给状况,与纳克斯所指出的不发达国家的情况十分相似,因而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制约着贵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突破储蓄率低的问题,通过集中财力或者借助外力加大投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