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从贵州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整体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长江、珠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双重贫困”并存且相互影响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贵州生态与经济“双重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对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资源开发极不合理。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贵州处于其腹心地带。全省95%的市县有喀斯特发育,91.7%的耕地、85.3%的农业人口、94%的粮食产量、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喀斯特分布的区域。喀斯特成为贵州最大的基本省情。喀斯特是一种由特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构成的多相、多层次的复杂空间区域。它在地表上形成的可耕土地资源有限,后备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喀斯特地表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4000年时间,表土层一旦流失就容易向石漠化演变。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商品交换量小,市场发育迟缓等原因,贵州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曾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在三次产业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就成了当然的观念和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段时间中,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和“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产方式。于是,陡坡开荒、毁林种粮成为一种禁而不绝的现象,长期以来,贵州农业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