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石漠化危害严重,影响深远,已成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各级政府对石漠化的治理给予了极大关注,但石漠化治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难点
(一)立地条件差,造林营林难度大
与水热条件相似的常态地貌区相比,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立地质量差、造林育林难。它被称为造林困难地带和造林育林的“硬骨头”,其关键原因是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瘠薄甚至缺失,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据朱守谦教授对石漠化突出的贵州段乌江流域的研究,在流域的36个县份中,造林极为困难的有12个县,较困难的有17个县,而造林相对容易的仅有7个县。
(二)人地矛盾协调难
首先是人多地少,人地、人粮矛盾突出。贵州山区现有人口3567.5×104人,平均人口密度201人每平方千米,其中石漠化地区达225.2人每平方千米。而贵州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1093.7m2,虽略高于全国平均的水平,但在石漠化地区的耕地中,一等地仅占22%,其他大部分为石旮旯地,地里石芽林立,土壤极少,呈“鸡窝状”零星散布在石芽之间的凹地或石缝中,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低,单产多在200kg以下,人均口粮不足300kg,人地、人粮矛盾突出。其次,受耕作活动影响,石旮旯地中的土层疏松,又因土石间缺乏过渡层,土石间黏结力小,加上缺乏植被保护,一遇降水,石槽中的“鸡窝土”极易被地表径流冲刷殆尽或通过裂缝、漏斗进入喀斯特地下水系而流走,使基岩**,原来的石旮旯地完全丧失农用价值,使人地关系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和人粮矛盾。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就是对石旮旯地进行退耕,但在没有找到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或政府实施合理的政策性补贴之前,石旮旯地的退耕会影响当前农民的生计,使石漠化地区的退耕难以执行,这也是过去石漠化地区退耕后又返耕和石漠化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上述原因决定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协调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