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我们迎来一个又一个“你唱罢来我登场”式的“学术热”的时候,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诺哲学,在中国的思想界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冷不热”的温度。由于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使阿多诺哲学的研究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体系中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的态势。在2014年5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法兰克福学派史:批判理论与政治》导论与讨论’研讨会”上,一位与会专家的观点或许能为这种状况给出具有穿透力的解释:“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并不是统一的模式,有时甚至充满着背叛。到今天为止,我们对法兰克福学派了解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误解的历史。但是没有误解,就没有了解。这些误解,并不是全部来自中国,也来自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学者的书在中国并没有出全。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相关代表人物的译作不断出版,近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本文也是在这种“误读”式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最大的问题是,对阿多诺哲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直接思想联系分析得并不充分——它没有寄希望于通过对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相关解读去刻画一个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细密“图示”。同时,也正是本文在论题定位时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为我提供了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通过分析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文本,从阿多诺哲学视角中的“经验”概念出发,梳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框架,进而上升为对作为一种“经验”范式的辩证法的相关特点的分析。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探索。
本文的切入点是阿多诺的“经验”概念,并试图把对“经验”概念的内在逻辑分析和价值定位提升到“否定的辩证法”的“范式”解读的层面。原因在于,阿多诺的“经验”概念,并不是康德哲学上无法穿透“自在之物”意义上的“经验”,也不是黑格尔哲学意义上臣服于“绝对精神”的“经验”,更不是海德格尔哲学“此在”意义上的“经验”,而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主客体关系。从逻辑关系上看,这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不能基于自身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用概念代替概念所表达之物;从价值关系上看,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是“对等”的,彼此之间不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统治关系。阿多诺希望,主体和客体自身的差异性,在这种理想的“经验”状态中能得到保存。它涉及“否定的辩证法”的一切理论视域,成为“否定的辩证法”乃至全部阿多诺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立足点和最终哲学归宿——它直接决定着其逻辑推演方式,牢牢掌控着“否定的辩证法”的价值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可以用“经验范式”来形容阿多诺哲学中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否定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