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辩证法”所张扬的是一种“差异性”的逻辑。这种差异性逻辑直接针对的是传统诸逻辑视野中的外在的、强制的规定性,从尊重对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认识逻辑中的平等和和谐。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否定的辩证法”的这种真理观,实际上仍然把真理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了“真”的范围之内。
一、客观性与外在性
阿多诺认为,传统哲学在对“真理”的分析过程中,片面地强调了抽象的主体,亦即先验的主体,而忽视了主体和客体的经验层面,最终把经验的领域清除掉了。因此,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外在性,它是主体自身虚假状态的反映,是主体自身所建构的强制同一性,一旦这种“客观性征服了主体,内在性就会成为主体的避难所”[1]。在阿多诺看来,先验的主体是以经验的主体为前提的,思想的综合功能是以区别的能力为前提的,抽象的统一是以现实的差异为前提的。真理所力图认识和把握的对象“不过是以概念为中介的完全不可还原的经验”[2]。传统哲学的真理观由于忽视了这一点,而陷入决定论的因果链深渊之中,这只能是一种“分析的真理——潜在的同义反复”。在这种同义反复中,我们的思想被同一性束缚,不但不能达到真理,反而被这种形式的同一性束缚住思想。在这种同一性思想的束缚下,我们看不到主客体之间、客体之间的区别,这使我们相信世界存在着“始基”,并使我们屈从于幻想的世界的“逻各斯”,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循环往复的不自由”。而阿多诺认为,现实世界的分裂和矛盾意味着传统哲学和谐融洽地设想出来的这种方法论不可能充分地适合于对象[3],因此作为“始基”的本体论[4]是对现状的辩解,是维护秩序的工具,是掩饰真实状态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