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60年代,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始急剧分化,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即“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实践派”又称“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学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派”又称“辩证法派”、“正统派”、“批判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两个派别的对立和斗争,涉及到南斯拉夫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独树一帜、引人瞩目,二者的论争可谓一个“事件”。
“实践派”之所以被称为实践派,从理论特征看,是因为他们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从表现形式看,是因为他们创办的杂志名称就称“实践”,“实践派”指的就是集中在《实践》杂志周围的一批哲学家。
在“实践派”看来,哲学“必须面向世界和人类的困难”,其主要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弄清事物的根本,要采取“无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所畏惧的批判姿态”。同时,这种“批判”既要探讨当今世界的一般性问题,又要批判自己国家的特殊问题;不仅要指向资本主义,而且要指向社会主义。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成为“鼓舞革命行动的力量”,成为“对真正的人的世界的人道主义展望”。
在“实践派”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同其他人道主义哲学一样,中心问题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方面是他同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且是应该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是他同其他人的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是怎样的并且应该是怎样的。”(马尔科维奇语)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应以“实践的存在物”——人为出发点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就是关于人、历史、自由和解放的独创性的观念。只有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到马克思”,“回到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才是“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