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异化、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字体:16+-

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极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内部爆裂了,形成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由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的,也不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而是人们“强烈渴望自由、幸福和繁荣”的结果;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而不是一种异化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彻底抛弃了人道主义的“总问题”,拒绝了理论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始作俑者卢卡奇把“物化”等同于“异化”,以此对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说明和批判。我注意到,卢卡奇是在没有接触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缺乏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充分了解的背景下提出他的物化、异化理论的。从理论背景看,卢卡奇是以《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依据提出自己的异化理论的。

按照卢卡奇的观点,物化现象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形态所以是神秘的,不过因为这个形态在人们眼中,把他们自己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当作劳动产品自身的物质性质,当作这各种物品的社会的自然属性来反映,从而,也把生产者对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当作一种不是存在于生产者之间而是存在于客观界各种物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反映。就是由于这种转换,所以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以感觉而又超于感觉的东西或社会的东西”。物化把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关系获得一种“魔幻的客观性”。

这样,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上都不是表现为历史过程的主人,而是作为一个结合在机械系统中的机械部件表现出来的。在物化的世界中,人不再作为主体发挥作用,“他的活动越来越失去主动性,越来越失去其意志力”(卢卡奇语)。所以,克服物化的途径就在于恢复人的主动性和意志力,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认识异化和消灭异化,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