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是真正的文化“名人”,是难得的文化“国宝”。从历史上看,启功先生的家族是清皇爱新觉罗的一支,其九世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从启功曾祖父浦良开始,启功家族辞掉了官俸,下科场考官。启功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均科举及第,且都点了翰林,并都做过学政(省级教育官员)。启功就是在曾祖父、祖父身边长大成人的。可见,启功的家世出身应该是清朝贵族转而成为书香门第。
从现代公民教育来看,启功只有不完整的中小学教育经历。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定,启功少年失学、自学成才。实际上,启功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求学过程,是延续旧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且是严格而完备的。曾祖父和祖父为启功开蒙,之后请有学问的先生指教,并有在民国高官家私塾“附学”的经历。所以,启功受到过很好的“私塾”教育。启功幼年时期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名望很高,也就是“虽不富而贵”。启功因此也得到许多有名望的学者的指点,如贾羲民、溥心畬、吴镜汀、戴姜福、溥雪斋等。这就是说,启功自幼受的是家庭教育,且起点颇高,是精英式的教育。
启功年轻时学问和才华是为前辈学人看好的。民国大书家兼实业家冯公度先生、大画家“旧王孙”溥心畬先生都很赏识少年启功,感慨说“高皇子孙,总有聪明绝顶人物。”其意是指,如同赵孟頫是赵宋皇家子孙,八大山人、石涛是朱明皇家子孙一样,都是皇家后裔而成为文化巨匠的。启功当时虽然年轻,但立志向学并才华初露,所以引起这样有名望人物的感慨。启功21岁时,当时的民国教育次长傅增湘举荐启功到辅仁大学谋职;当时的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考察启功的结论是:“写、作俱佳”,故三次坚持聘用启功到辅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