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曲折中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字体:16+-

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的确立。然而,1961年,就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修改完毕,即将出版之际,毛泽东又嘱咐李达另编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65年,毛泽东在阅读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内部讨论稿)时,否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列的形式,明确指出:“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明确批写:“不必抄斯大林”。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实际上开始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然而,由于“**”,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没有出版,下册没有写完,这一探索中断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刚刚开始,就出现了曲折。真正重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新探索的,是高清海主编,1985、198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这是曲折中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内容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性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内容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首要和基本观点的地位”,“并且把这一原则彻底贯彻到哲学全部内容之中,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与实践内在统一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依据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建构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第一篇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认识的基本矛盾:第一章 人类认识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发展;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存在与意识关系的科学解决;第三章 客体的规定性;第四章 客体的规律性;第五章 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第二篇 主体——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及其主体能力的根据和发展:第六章 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第七章 主体能力的自然基础;第八章 主体的社会规定性。第三篇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真善美的统一与自由的实现:第九章 主客体统一的规定性;第十章 实践;第十一章 认识;第十二章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