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学者的“知识产权”——《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前言

字体:16+-

呈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即《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第2版(以下简称“第2版”)。当“第2版”的定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心中想得并不是这本书的本身,既然已经定稿,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了。此时,我的思绪却和这本书的历史连接起来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讨论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社会职能。这场讨论所探讨的问题之宏广邃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观念形成之层出不穷,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社会影响之深入持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实属罕见,的确为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这场讨论中,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即超越了唯心主义,又超越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萧前、夏甄陶、王于、陈志良、李德顺等教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重要特征都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以至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实践具有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即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