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字体:16+-

尊敬的余源培教授、俞吾金教授、吴晓明教授: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复旦大学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演讲。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思想要塞。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修正还是重建,我们都必须正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存在及其广泛、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必须深入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是谁开始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其体系化的?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出,以正面的形式,而不是以论战的形式;以系统阐述的形式,而不是以简单罗列的形式来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体系化的,是苏联的德波林和布哈林。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成立的,但它的主体是俄国。因此,为了讲述方便,我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这一段历史也称为苏联时期。

1921年,德波林以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为蓝本,开始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结构上看,《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建构了以“物质”为理论起点,物质运动的辩证性为理论线索,包括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层次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理论内容看,《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但突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与德波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布哈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1921年,布哈林出版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在这部著作中,布哈林提出了两个事关历史唯物主义全局的重要观点: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般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基础”,“包括为数不少的所谓‘一般世界观’的问题”。在这两个重要观点的引导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了以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为理论起点,以社会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要素之间的平衡为理论线索,包括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人与物、人与观念、生产力与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及其结构、阶级和阶级斗争等观点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我注意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三章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从理论内容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但突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