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三、逻辑学反思的辩证法

字体:16+-

在辩证法发展史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跃迁到体系化的、概念反思的层次,突出地体现了辩证法理论的批判本性。

德国古典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具有两个标志性的基本特征:一是集中于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切反思,二是把这种反思诉诸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何以能够成立的根据问题。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以前的西方近代哲学,既没有把理论思维的前提问题提升为思维把握存在的规律问题,也没有把理论思维的前提问题升华为概念的逻辑运动如何表达存在的运动规律问题,而是站在经验论的或唯理论的立场上,把思想客观性问题诉诸感觉的认识论分析(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或理性的超验直观(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德国古典哲学则力图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批判反思,特别是通过反思思维自身的概念逻辑运动,从思维运动的规律性上来探索理论思维的前提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这种探索,诉诸对科学的前提批判(如康德探讨数学真理何以可能)和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如费希特和谢林对同一律和判断形式的哲学分析,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系统的哲学反思),并特别显著地诉诸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是对哲学前提的系统化的、体系化的自我批判。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视为扬弃了外在性和偶然性的哲学发展史,又把他的哲学史讲演录视为历史形态的逻辑学,则是试图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来实现哲学前提的全面性的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