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二、文化批判与实践批判的重大分歧

字体:16+-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哲学家总是在比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和更基本的原则上去理解时代精神和哲学使命,因此,同一时代的哲学却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就是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在最深层次上制约和规范着哲学家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认识,制约和规范着哲学家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传统哲学以追求思维把握和理解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为目标,以整个世界(古代哲学)或人类意识(近代哲学)为对象,把哲学的根本价值视为给人类提供某种永恒的终极真理和某种永恒的最高支撑点。这从其最深层的哲学观念说,就在于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归结为思想的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理性的力量,把社会历史的进步归结为理性的胜利。

这种理性进步的历史观,不仅表现为柏拉图对“哲学王”的憧憬,黑格尔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且一直延伸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社会指斥为“人类理性的迷误”。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现实之所以是应该否定的,是因为它不符合人的理性,而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应该追求的,则在于它符合人的理性。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只能是一种“以人的天性为准绳而设想完美立法的企图”[1]。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的哲学,不可能实现辩证法理论的彻底的批判本性,因此,传统哲学总是把批判的辩证法变成非批判的形而上学,无法达到彻底的辩证法理论。

整个传统哲学的历史观,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即理性进步的历史观。在黑格尔哲学中,这种“无人身的理性”是历史的统一性的基础、历史的必然性的逻辑和历史的进步性的根据。它以思维范畴逻辑推演的形式,使理性进步的历史观获得了最为集中而深刻的哲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