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1]

字体:16+-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历史理念的一种考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泽厚先生在多篇论著中多次谈到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认为西方是两个世界,中国是一个人生(世界)。在《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先生2011年谈话录》中,李先生认为:“西方讲超越语境是两个世界,并且一直是这种传统。柏拉图讲两个世界,基督教也是两个世界,到康德谈本体,先验性也内含两个世界。而中国恰恰没有两个世界,只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没法去超越,你没有上帝,没有另外一个世界,超越到哪里去呢?”[2]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构成西方历史理念的一个基本的动力结构。这一动力结构的内在灵魂,是理性与自由的历史理念。基于理性与自由的理念去审视、反思和批判现存的感性世界,标志着西方哲学的重要特征,体现着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深入考察和研究这样一种持续了数千年的独特的哲学传统及其意义,是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哲学研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维度。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自由的历史理念作为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特征,在其逻辑变迁和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着内容的更新与转换,并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获得了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典型的表达形态。西方哲学的这一精神、特征和传统在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哲学中得到了根本的革命性变革。[3]

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批判以它的独特的性质、形式和面貌,以它的独特的解释方式、理论批判和价值追求,在重大变革中体现了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自由的历史理念这一精神传统和基本特征。

[1] 本文曾以《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一种历史观念的分析》为题发表在《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2004年首届“中国哲学大会”会议论文和《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里作了进一步大幅度的修改、扩充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