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第二节 探寻马克思与韦伯综合的可能性视域

字体:16+-

“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概念,负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双重使命,正是透过对“物化”的深入思考,青年卢卡奇才逐步揭示出“总体性”、“阶级意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在西方,哈贝马斯认为“卢卡奇把合理化和物化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于是选取了“合理化”的视角来展示从卢卡奇到霍克海默、阿多诺“作为物化的合理化”的理论发展脉络。[26]在国内,青年卢卡奇“物化”理论中包含着马克思与韦伯两大理论支援背景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张一兵教授使用“双重逻辑”的表述指明这一点,也即“表面语义上的马克思意义上商品结构(生产关系)之上的物化与深层逻辑规定的韦伯意义上生产过程(技术)的物化”,并据此将这一综合判定为对马克思与韦伯的“非法的理论拼合”[27],暗示该理论的“非马克思性”,然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却造成了一种遮蔽。既然“物化”存在着马克思与韦伯的“双重逻辑”,那么任何探讨“物化”理论归属的尝试势必建立在反思马克思与韦伯两大古典社会理论体系关系的基础上。如果把马克思与韦伯简单地、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的看法本身就值得怀疑,那么对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综合马克思与韦伯的合法性提出的质疑便值得商榷,谈论“物化”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乃至判定其理论归属就更是奢谈。在笔者看来,青年卢卡奇以“物化”理论为中介,来探寻马克思与韦伯综合的可能性视域,并创造性地将韦伯的合理化论题引入马克思开创的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传统中,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源头之一。

一、从商品拜物教批判开始的“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的出发点正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我们有必要来简要地回顾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资本论》揭示出“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造成“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可以说,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