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附录:在马克思与韦伯之间

字体:16+-

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的思想博大而精深,从特定视角对其展开概括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传统苏联教科书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建制,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1],但在某种意义上遮蔽了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原则,从而掩盖其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的光辉。其实,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预先设定为哲学家,或是经济学家,抑或社会学家,用现代学科建制中的某一学科来“规范”马克思的身份会大大窄化其思想的视域。按照韦伯的观点,现代学术的分化是一个合理化的过程,专家对越来越小的领域知道越来越多的事情;在涂尔干看来,现代学术分工是避免竞争的产物。如何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现一种总体性的解读,是马克思哲学当代诠释的重要任务。受制于当代学术分工体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谓学科门类的局限,这种人为性的划分无疑是外在的。马克思时代的思想家,具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对“时代”的反思,无论是以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还是以孔德为代表的法国社会理论家,还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他们都没有预先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对时代生活的精神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退出、学术登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解释体系和学科建制的藩篱,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基础之上的总体性的哲学思考成为一种趋势。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的工作往往包含着对时代问题的“诊断”。对于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的“时代诊断”是其内在问题意识获得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之中,当代中国学术理论的发展仍然没有偏离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效应史。以现代性批判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诠释的基本视角,具有总体性的特质。这一基本理论视角的确立,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解释体系和学科建制的局限,从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和历史发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