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现实前提
正是按照“感性活动”的本体论原则,马克思讨论了历史的“现实的前提”。在他看来,唯物史观由以出发的前提既不是教条,也不是任意的虚构,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可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55]在这里重要的有两点:第一,人们的活动;第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历史的理解中排除人们的活动而仅诉诸“物质生活条件”的看法是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为他们的活动所改变的,而且其中既包括他们现成地得到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没有这种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和创造,甚至根本就谈不上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既是他们的活动又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排除了前者,我们就只能设想动物的生存条件,因而只能设想动物的“历史”;排除了后者,人们的活动就将蜕变为“自我意识”之类的“纯粹活动”,因而只能设想思辨思维的“历史”。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构成为历史的“自然基础”;但是,为了使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实际地成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单纯的“自然基础”显然是不够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56]
这个出发点的性质无疑是根据生产劳动来确定的;因为生产劳动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生命的自然基础以及这一基础在人们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变更。而且不消说,这个出发点是彻底唯物主义性质的:正像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感性的、物质的条件一样;人们变更这些条件的活动同样是感性的、物质的活动。正像非感性的活动不可能直接改变感性对象一样,只有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实践”才可能同时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因此,这样的历史前提——作为物质的生活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由感性的、物质的活动所发生的改变——“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