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精装)

四、需要和生产的辩证法

字体:16+-

人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的增长及其复杂化和丰富性,必然导致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人的需要的这种作用,马克思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4]

需要对于生产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动力作用。人们之所以从事生产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即使像孤岛上的鲁滨逊,不管他生来怎样俭朴,他终究要满足各种需要,因而要从事各种劳动。正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然这样做,也必须从事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除了通过生产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外,人的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生产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是由需要推动的。需要是“生产的前提”,是“生产的动力”[35]。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和生产的发展。

对于物质生产,没有哪一项不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人们改造世界,“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36]。“起初是行动”,而驱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就是需要,首先是对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的需要,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对于精神生产,“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37]。恩格斯对需要在科学发展中的这种动力作用做过十分深刻的说明:“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8]斯大林概括科学理论的产生时认为:“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它们是社会所必需的。”[39]

科学理论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产生之后能否得到实现,也是由需要所决定的。即是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0]。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为例指出,马列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具备条件从而产生了这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