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精装)

二、人的理论的研究历史

字体:16+-

对人的哲学理解,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自从哲学产生以来,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活使命,就一直作为一个最广泛、最困扰人的哲学问题存在着。

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是以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而展开的。人生哲学是它的最基本的内容。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最恰切的概括。许多哲学家对人性善恶、人生奥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提出许多合理的、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例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等等,都无不包含着积极因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应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礼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特别是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行为规范中,重人伦轻自由,重群体轻个体,重平均轻竞争,重传统轻创造,等等。这都是我们今天应予剔除的糟粕。

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学理论的内容。古希腊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形成“人是第一重要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观念,产生“人是政治动物”的哲学命题。中世纪的烦琐哲学、近代的启蒙哲学也都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人,先后提出了“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是机器”、“人是宗教动物”、“人是经济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环境的产物”和“人是教育的产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自然性”、“理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享有普遍的吸引力。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问题曾给予极大的关注。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的问题属于那些不能不使每一个人焦虑不安的问题。康德把人的问题概括为“我是什么”、“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并以此构建他的庞大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依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解释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在某些方面接近了历史唯物主义。当然在本质上,它是头足颠倒的,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人本主义。他用“自然界”和“人”这两个词来概括他的全部学说和观点,试图把人放在其哲学研究的中心,把人的自然性看作他的人本主义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