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字体:16+-

综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思想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一,对于人类的前途命运及其自由解放道路的深切关注和自觉探索;其二,对于人类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哲学思维成就的自觉学习和吸取;其三,对当时尚存的思想理论问题尤其是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反省、批判与清算;其四,对自身的思想意识的不断反思、批判与超越;其五,立足于当时人类文明全部成果的自觉建构与创造。

我们知道,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兴趣是建立在他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注的基础之上的。从青年时代起,他便认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因此,“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9]。 把自身的完美建立在为他人以至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基点之上,这就使得马克思不仅在其精神境界上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而且在其实践理念上具有现实性和人类性。应该说,正是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样的崇高理想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制约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着马克思不断地从事着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的创造。

青年马克思是通过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而“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正是在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的阐发和发挥中,马克思以一种唯心主义的方式提出了认识与实践的问题、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自我意识是与实体相对立的概念,对自我意识与实体关系的探讨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黑格尔力图用自我意识来统摄人类精神的发生和发展史。马克思虽然也强调和重视自我意识, 赞成用自我意识来说明自然的实在性,但他既不把自己限制在自我意识之中,也不把自我意识看作一种无对象、无基础的纯粹主观精神,而是主张从自我意识与现实的联系中来把握自我意识。在他看来,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必然要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变为实践的力量:“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10]这样,马克思就从理论实现的角度提出了实践的问题,并将其引入到自己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中。不仅自我意识应当面向世俗现实,哲学也不能离开和脱离现实。马克思说:“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11]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但正是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作用之中,哲学不断地世界化,世界也不断地哲学化,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在这里,尽管青年马克思对实践与自我意识、哲学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还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限阈,但他将实践概念引入自己的哲学,并将其作为考察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哲学与对象世界之间关系的钥匙,对他后来建立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哲学观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