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是无可置疑的,但这种当代价值并不是自然显现出来的,而是需要人们的自觉把握。把握的程度如何,其当代价值也就体现得如何。这决不是要倡导解释学方法,而是旨在突出研究的主体作用。因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无论如何与研究主体的开掘、利用有关,纯粹的文本内容无所谓“当代”价值可言。为什么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当代价值?原因就在于研究主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文本有不同旨趣、不同视角的观照,从而使得文本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凸显其当代价值。
如何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但从“当代”的视野来考虑,重要的是应通过如下方式或途径来把握:
1.从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其当代价值就在于能够分析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来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解释,进而用以指导问题的解决,正是把握和实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不能泛泛谈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应当通过问题的研究,使其理论价值能够得到真正的彰显。
应当看到,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其规模还是力度都是空前的,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空前的。与那些西方早发的现代化国家相比,由于我们发展的背景不同、发展的起点不同、所处的国际位置不同、发展的导因不同、推进方式不同,因而导致的发展逻辑不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颇为特殊。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是特殊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一般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曾遇到或很少出现的,因而都具有“悖论”的性质,以致常常被称之为“两难困境”。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这样一些“悖论”性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浓缩与循序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从萌芽到成长发育而后臻于成熟的阶段,即现代化是一步步的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则失去了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历史给予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短短的时间中,不仅要走完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几百年所走过的近代化路程,而且要迎头赶上当代现代化的潮流。在这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浓缩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历时性矛盾就转变为共时性矛盾;矛盾的空前集中,使得问题解决的难度也明显加大。二是滞后与超前的矛盾。由于发达国家是按照胚胎发育式的渐变道路走过来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彼此协调,因而基本不存在什么发展的“瓶颈”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现代化,显然不能四平八稳、亦步亦趋地走西方国家的老路,亟需有一种超前的眼光盯住世界现代化的潮头,加快发展进程,由此便引发出滞后与超前的发展难题,如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的滞后以及人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滞后,都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机会与压力的矛盾。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大量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其压力主要来自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条件、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即使看到了机遇也很难抓住,就是抓住了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机遇与条件的脱节,致使发展常常处于停顿、搁浅的境地。良机一旦丧失,结果是可能再次错过机遇,造成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四是解构与重建的矛盾。现代化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一个传统社会解构与现代社会重建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解构与重建曾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其间也出现过剧烈的社会冲突以至某种反复与倒退,但总体说来,由于这些国家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新旧体制的“磨合”与交替,因而没有出现太大的动**与逆转。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解构与重建的任务,实现社会整体转型,所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由于旧的体制一时难以彻底瓦解,新的体制又一时难以建立健全起来,因而必然加大社会发展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五是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既是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潮流的世界化过程,又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但是,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在实践中并非那么好处理:过分强调民族化,可能会离开世界文明主潮流;过分强调世界化,又会脱离本国实际,使现代化难以成功推行。这就有可能形成冲突,导致发展的波折。所有这些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说都举足轻重。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矛盾?简单地搬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显然不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这些矛盾、问题予以深刻的分析,以形成新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分析、研究,既促进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又促进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其真正赋有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