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再版后记

字体: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并先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和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多种奖项。这使我们想起了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著名诗句:“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诗是这样,哲学也是如此。如果哲学不重视人,人也就不会重视哲学。如果哲学不“近人情”,人对哲学也就不会有感情。一首好诗一定要“近人情”,要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一本好书也一定要“近人情”,要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否则,哲学只能在抽象概念的王国中驰骋,而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的主编,我们深深地感谢这套丛书的作者刘放桐、孙正聿、王南湜、欧阳康、丰子义、吴晓明、马俊峰等教授,他们从当代实践出发,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社会发展理论、人的理论、文化理论、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不同的理论领域,显示出不同的理论视角,体现出不同的理论方法,展现出耀眼的“中国元素”,凸显出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能够得到读者的厚爱,让我们感动。同时,这种“厚爱”似乎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个假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越来越趋于“冷寂”以至衰落。在我们看来,当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冷寂”实际上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是一种学术回归。具体地说,国内哲学界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反思,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批判反思,以及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定位完成了这种哲学反思与学术回归。正是这三个“批判反思”以及“重新定位”,促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就是: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版”正在形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