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逻辑和现实的矛盾之间进行了区分,这一点因他在单独文本中所进行的区别性使用而得到印证。例如,在《大纲》中,他认为:
一方面,劳动作为对象是绝对的贫穷,另一方面,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这两点决不是矛盾的,更确切些说,在每个方面都互相矛盾的这两点是互为条件的,并且是从劳动的下述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劳动作为资本的对立物,作为与资本对立的存在,被资本当作前提,另一方面,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1]
在另外的地方,马克思也说道:“在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时也陷入矛盾”,他还进一步补充说:“因为政治经济学和由它自身产生的对立面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社会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现实发展齐头并进的。”[2]在第一段引文的一开始,当马克思说“决不是矛盾的”,或是在第二段引文中提及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陷入矛盾”的时候,他显然指的是逻辑矛盾,他把这当作不合理的推理予以拒斥。在第一个案例中,他实际上说的是,在接受现实中的矛盾的过程中是不存在逻辑矛盾的;在第二个案例中,他指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矛盾,但却承认它是与现实矛盾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接受非矛盾的逻辑原则与主张现实矛盾的存在之间,马克思认为没有冲突。[3]意识形态与对现实矛盾的掩盖有关,却未必与逻辑矛盾的存在有关,尽管(当然)逻辑的矛盾也可用于掩盖现实的矛盾——此时就变成了叠加在逻辑错误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但批判工作必须将它们区分开来。当马克思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偶然也会自我矛盾,他未必就意在批评某种意识形态的歪曲。实际上,当他解释这些逻辑矛盾的成因时,他补充说:“但这是它的分析方法的必然结果,批判和理解必须从这一方法开始。”[4]不过接下来他对比性地揭示了意识形态歪曲的真正原因,他说:“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它“有意识地越来越成为辩护论的经济学,并且千方百计力图通过空谈来摆脱反映矛盾的思想”[5]。这些矛盾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而不仅是存在于意识之中,在讨论庸俗政治经济学对待危机的意识形态方法时,马克思对此予以了高度强调。为了否定危机辩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