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存在同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关系,或者说,本体论的深层根据就在人的活动及其本性之中。人是实践存在物,实践本身就具有否定性、超越性,总是力图摆脱现实条件的限制,按照人本身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正是这种生存方式决定着人总是力求在终极性的层面上探究世界的奥秘。人类思维总是力求把握多样世界的共性,因而具有普遍性;总是力求触及有限世界的无限性,因而具有终极性;总是力求透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因而具有本体性。作为人的活动及其本性追求的理论表现,本体论就根源于这种普遍性、终极性、本体性之中。
本体论是不可否定或放弃的。人类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诸如存在、自由、上帝等非经验所能解决的问题,正是本体论实际存在的事实证明。没有本体论,哲学就无法在理论上表述客观实在,就无法在体系上完成自我同一。可以说,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一切形而上学的思想都是存在论(Ontologie),或者,它压根儿什么都不是。”[2]我们可以不赞同某一具体的本体论,可以质疑某种本体论的合法性,但我们无法回避或绕开本体论,对其他哲学问题的解答不能没有本体论的基础和立场。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由其所出的本原,而“全部本原的共同之点就是存在或生成或认识由之开始之点”[3]。所谓“原”,就是事物最初的生成以及所动变的来源,就是事物的所由成,或所从来,或所由以说明的第一原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第一原因的追问是哲学的本性,本体论因此成为“形而上学”的核心。换言之,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本体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不是把现象背后的超感性的实体看作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即本体,把追求现象背后的本体看作哲学的任务,而是力图从现象本身寻找本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本体世界不是从现象世界中超拔出来的,从世界之外去寻找一切存在者的终极原因,只能是徒劳;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就在于事物自身,存在与存在者相互包容、浑然一体,原因不在事物之外,而在事物之中。因此,终极原因仍是一个“实体”,是第一存在者。“所以我们探求的就是原因,即形式(因),由于形式,故物质得以成为某些确定的事物;而这就是事物的本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