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社会性决定了像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这样的意识形式,必然具有阶级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阶级性往往被淡化了,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思想形式。“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34]在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同样是一种虚幻的普遍性的形式,“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35],意识形态在一种虚幻的普遍性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黏合剂,为人们提供理性的价值追求。这里,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与普遍性整体相冲突的文化矛盾,并由此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这种批判不是像人本主义那样从事物外部进行的抽象批判,而是深入到事物内部的具体批判,是社会的自我批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定了立足点:“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36]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就是要揭示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颠倒”的现实原因及其形成过程。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鲜明而集中体现在对“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上,而这一意识形态批判又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颠倒”和日常观念的“颠倒”的批判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