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建构性问题是20世纪认识论争论的热点之一。思维建构性作为一个理论问题产生,标志着人们对认识结构认识的深化,即从认识的二维结构拓展到三维结构。
在康德哲学产生之前,思维的建构性这一理论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人们只把思维理解为简单的二维结构,而且在二维结构中只存在一个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这以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他们或者用自然界来说明思想,或者用思想来说明自然界。众所周知,旧唯物主义走的是“自然界→思想”的道路,反过来,唯心主义走的则是“思想→自然界”的道路,一个决定,一个被决定,简单明了。20世纪初,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把思维简单地归结为行为刺激→反应的两项式,这就是著名的S→R(刺激→反应)二项式图式。与此相反,现代认识论围绕着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使S→R的二项式变为S→O→R的三项式结构,其中出现了一个中项(O)。由此,原来人们所理解的由自然界到思想或者由思想到自然界的模式被打破了,形成了这样的三项式,即自在客体→主体→观念客体。这里,主体及其思维结构成了自在客体与观念客体之间的转换器,自在客体经过主体的转换形成了观念客体,其中主体是主动的,是信息转换的加工、调节系统。
这个三项式的结构实际上凸显了思维的建构性问题:(1)观念客体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自在客体的决定,表现为输入系统,另一方面又受到主体的思维结构的决定,只有这两方面同时起作用,才有作为输出系统的观念客体;(2)在这三项中,主体表现为唯一的主动者,它以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结构去选择、处理输入系统,形成输出系统,从形式上和功能过程来考察,这仿佛是主体在建构着客体,即主体以自己的思维结构分解、过滤、转化着自在客体的信息,建构成观念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