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不仅是建构的,而且是反思的。从哲学史上看,笛卡儿的“普遍怀疑论”第一次认真地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任务。笛卡儿把思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思维从“清楚”、“明白”的前提出发,像欧几里得几何一样,演绎出整个知识体系,这一部分类似建构性思维;二是“普遍怀疑”,思维通过“普遍怀疑”来审视自身,扫除一切思维的偏见和思想障碍,这一部分类似反思性思维。笛卡儿把二者统一起来,力图形成统一的思维过程,即思维通过怀疑,寻找到无可怀疑的思维出发点,然后以演绎法建构知识体系。显然,“普遍怀疑”在这里起着与演绎思维不同的作用,即对思维进行反思。反思性思维与建构性思维在笛卡儿哲学中已经朦朦胧胧地区别开来了。
康德则以“独断的思维”和“批判的思维”这两个概念进一步表达了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区别。在康德那里,反思突破了笛卡儿的“普遍怀疑”并与批判等同起来了,建构性思维则被看成是独断的思维。“批判并不反对理性在它那种作为科学的纯粹知识里使用独断的做法(因为这种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必定是独断的,就是说,都必定是可以依据先天的可靠原则进行严格证明的),但它反对独断主义。”“独断主义就是纯粹理性不先批判自己能力的那种独断做法。”[12]康德把批判(反思)作为防止独断主义而使思维能够正确进行独断的思维,换言之,独断这一“严格证明”的思维过程,必须由批判来保证自己避免独断主义的错误。康德正是以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构成其哲学特色的。而在黑格尔哲学中,反思具有更高的地位,获得了自身相对独立的意义。
实际上,思维的反思是思维本身发展的产物。在近代,人们并没有重视思维的反思。欧几里得几何把空间及其关系解释得如此完美,以致成为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唯一空间。牛顿力学则认为它已经把世界的基本框架、宇宙的宏观殿堂一劳永逸地建构好了,剩下的事情只是对一些次要的问题进行计算。正是在这个时候,非欧几何的创立,法拉第“场”概念的制定,电子、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使近代科学大厦动摇了。人们发现,原来以为绝对完整的思维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思维,只是思维自己犯了错误,盲目地把一定前提下的思维当作了唯一的思维。这时,人们也才发现,任何思维都有特定角度、坐标和层次,都是在一定的特殊化的层次上把握世界的,思维的前提和层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