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源看,反映一词有反照、反射、反省、反思等不同含义。把反映与映入、射入、照镜子作同一意义理解,认为认识是纯客观性的、一次完成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这只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而且这一机械反映论已经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所否定。马克思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5]显然,否定反映的机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
思维反映存在揭示的是思维的内容,思维如何反映存在揭示的则是思维反映存在的方式、尺度、取向,是指思维与存在在什么角度、层次、范围,通过什么形式、途径,达到二者的统一。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思维对存在的反映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来进行。毛泽东曾指出:“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16]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主观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其次,主观矛盾又相对独立,“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正是它“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因此,实践对认识的辩证关系又要通过“概念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这是思维相对独立地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
的确,马克思、恩格斯“忽略”了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对问题的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大家都过分地忽略了。这是一个老问题:起初总是为了内容而忽略形式。”“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17]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思维自己构成自己道路”的思想,重新改造了黑格尔的“思维在概念中的纯粹运动”的观点,从而为我们探索这一方面的问题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