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反思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打破了反思的神秘性,使其从纯思辨的王国回到人类社会运动中。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形式总是由片面到全面。“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这里当然不是指作为崩溃时期出现的那样的历史时期,——所以总是对过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24]这种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片面性造成人的认识的某种片面性、局限性。但是,适应实践和历史发展片面形式的“范畴”却往往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客观的思维形式”,统治着人的思维。于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由“片面”到“全面”,也就要批判、反思并打破原有的范畴体系,建立新的适应于实践全面展开形式的范畴体系,新的范畴体系对旧的范畴体系的批判实质上是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因此,必须把反思置于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基础之上来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反思同时又是在自我批判基础上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反思是在自我批判基础上的批判。“基督教只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在可能范围内完成时,才有助于对早期神话作客观的理解。同样,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25]这就是说,反思是实践和主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自我批判”基础上的一种批判形式,只有这种反思才具有“客观理解”的意义。把反思扎根于实践活动和主体发展,这是马克思思想的深刻之处。
这里,可以通过考察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的“劳动”范畴的分析,来说明马克思实践反思理论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