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近代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及其基本建制

字体:16+-

近代哲学的真正开端和本质乃是“自我意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此作出概括:“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这个差异发展成为对立,并且以消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1]这个关于近代哲学开端的说法同时也就是关于其本质的见解,因此,黑格尔正确而深刻地把笛卡儿称为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者。

作为近代形而上学最重要的批判者之一,海德格尔要求彻底检审那个作为本质的出发点本身,即“意识的存在特性”。如果说在笛卡儿那里,我思直接就意味着我的存在(思维内在地、直接地与我在一起,而这个直接的东西恰恰就是所谓存在),那么,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在现代形而上学中,“意识之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subjektivitaet)被规定的。但是这个主体性并未就其存在得到询问;自笛卡儿以来,它就是fundamentum inconcussum(禁地)。总之,源于笛卡儿的近代思想因而将主体性变成了一种障碍,它阻挠[人们]把对存在的追问引向正途”[2]。诚然,那个变成“障碍”的东西曾经是伟大的动力,正像那个被称为“禁地”的区域曾经构成过近代思想、知识和文明赖以滋长的基地一样。但是,如今这个作为“禁地”的主体性要受到质询,要受到追究了,因为自黑格尔哲学之后,它确实成为问题了。

成为问题的是主体性本身,即“我思”或“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意识的内在性构成近代以来全部形而上学的主导原则和基本建制。尽管康德的“我思”不同于笛卡儿的“我思”,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不同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但是,坚执意识的内在性却是全部形而上学的共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把“意向性”与意识联系起来,从而使“意向客体”在意识的内在性中同样有它的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状况直到胡塞尔依旧没有根本改变。这是因为,尽管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使对象取回其“本己的存有特性”(Bestandhaftigkeit),从而挽救了对象,但他依然把意向性包含在内在性之中,“把对象嵌入意识的内在性之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