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字体:16+-

第二国际时期,考茨基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一种“经济决定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无主体的过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宿命论的色彩。针对这一理论倾向,卢卡奇通过借用黑格尔哲学中的总体性范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重新解读,形成了以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为理论主题、以“物化”为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特征的批判理论。按照卢卡奇的观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就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总体性批判,培植一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实现对“物化”社会的全面革命。

应当指出,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阐述,直接依据的并不是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文本,如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源自对《资本论》的解读,并大量借用了韦伯的理论元素。但是,由于卢卡奇注重的是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强调的是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解读,而黑格尔哲学在其“客观”的绝对理性中,渗透出来的恰恰是一种主体性哲学,甚至是一种彻底的主体性哲学,这就使卢卡奇的理论染上了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问题在于,卢卡奇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上,而在现实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又恰恰是“物化”的意识,因此,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这种革命的阶级意识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理论难题。然而,卢卡奇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在理论逻辑上,这种从黑格尔出发的论证思路,与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逻辑恰恰具有理论的同质性,这就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文本出发来阐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因此,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发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很快就掀起了一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的思潮,并运用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阐发出一种人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这实际上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第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