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二、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字体:16+-

马克思早期的价值批判理论,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具体地说,集中体现在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中。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本质,并认为应该以自由自觉的劳动来代替异化劳动,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以一种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初次批判。

马克思早期的批判理论之所以是一种价值批判理论,是因为从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出发的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应该”这一价值悬设为理论基点的。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预设了“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先验规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以“应该”的价值悬设为理论前提的。换言之,马克思此时所说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既缺乏现实的基础,又缺乏现实的内容。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此时所设想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理想性内涵,具有明显的“道德律”特征。这种从道德律出发的批判,决定了马克思此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能是一种外在的价值批判。无论是从理论自身的逻辑看,还是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都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

马克思之所以接受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主要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最初是从黑格尔哲学的“理性”出发的,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理性的进步,理性的最高表现是在民主制的国家理性之中,但在林木盗窃案与摩塞尔地区贫困问题的争论中,马克思又看到,财产所有者恰恰是运用国家理性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体现自由、公正的国家理性究竟表现在哪里?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经过克罗茨纳赫时期的历史研究,马克思确证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颠倒”,即明确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