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 杨耕
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把哲学课题化、体系化的职业哲学家,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毕生使命的革命家,但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为理论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的确存在着理论体系;马克思并没有写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纯粹”的哲学著作和“经典”的哲学文本,但是,马克思又的确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之间又的确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存在着逻辑联系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体系,就存在于马克思的各种论战性著作中,存在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以及政治批判、历史研究的著作中,需要我们把它解读出来并加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就是一种特殊的解释系统。问题在于,任何一种解读、解释都要受到各自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实际需要、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的时期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体系的形成和确立
用教科书的形式来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苏联[1]首创,而始作俑者是德波林和布哈林,标志是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1916年,德波林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十月革命后,德波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是以这本著作为主线和内容的,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也是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按照德波林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一完整的世界观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1.作为关于合乎规律的联系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运动的普遍规律的抽象的科学。2.自然辩证法(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研究的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界)。3.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中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2]依照这一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建构了以“物质”为理论起点,以物质运动的辩证性为理论线索,包括一般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三个层次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但突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