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敬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人和物(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去把握人和物的关系,去理解人和物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哲学的显著特征。尽管旧唯物主义也强调人和物的统一,但只是归结于没有分化的纯自然的统一,这是最低层次的统一。只有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分化为自然和社会以后,才产生意义深刻的统一。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强调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古代哲学解释自然,中世纪哲学解释上帝,近代哲学解释理性和人性。谁是谁非?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实际上,人的理性并不具有解释一切的绝对权威,理性要想超越现实必须依赖实践。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其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马克思强调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虽然,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是属于自然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共同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当然不否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一般唯物主义的共同前提。然而,时间上的先在,并不就是逻辑的起点。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其逻辑起点,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即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人的感觉和思维及其形式,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产生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会有以研究这种关系为主题的哲学。物质无疑是物理学和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但是离开实践就不能确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不能阐明人的物质性——实践的存在物。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其意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