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对世界观和本体论研究的改造结合起来,避免了西方现代哲学家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时普遍存在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对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无疑是现代西方哲学重要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它们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孔德、斯宾塞等人肇始的“科学主义思潮”哲学家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即要求把近代形而上学对抽象(自在)的物质或精神实体、绝对化的本质和基础的研究排除在哲学研究范围之外,哲学应当研究的只限于可以为人所感觉、观察、思考的世界,即经验世界或者说认知世界。他们主张按照实证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哲学。后来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的具体说法与此有所不同,但在主张哲学应当抛弃传统的形而上学、返回到人的经验和认知世界上则大体一致。
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以来的所谓人本主义思潮哲学家虽然没有笼统地把形而上学排出于哲学研究范围,但要求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根本性改造,这种改造的关键之点,就在排斥后者关于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绝对化的本质和基础等概念。他们大都主张把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的情感、意志、意向、纯粹意识作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出发点,由此而及整个世界。他们各人对此的具体解释往往不同,但在不把情感、意志等看作是实体而看作是活动、过程、倾向上则大体一致。例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胡塞尔的意向性、海德格尔的在、雅斯贝尔斯的超越存在、萨特的自为存在都具有这种特性。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以活动和过程的本体论取代近代哲学的实体本体论。